《三国演义》里说,曹操误杀吕伯奢之后,曾经说过一句话“宁教我负天下人专业股票配资官网,休教天下人负我。”历史上关于曹操杀吕伯奢存在很多争论,但据孙盛《杂记》记载,曹操误杀了人之后,曾说过一句“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!”。估计罗贯中就是以此为根据进行加工创作。
小同,高贵乡公时为侍中。尝诣司马文王,文王有密疏,未之屏也,如厕还,问之曰:‘卿见吾疏乎?’答曰:‘不。’文王曰:‘宁我负卿,无卿负我。’遂酖之。——《魏氏春秋》
和曹操一样,司马昭杀郑小同时,也说过类似的话。
据《魏氏春秋》记载,公元258年,郑小同拜访司马昭,司马昭有机密公文尚未收拾而去入厕,司马昭返回后,问郑小同有没有偷看公文,郑小同说没有,但司马昭仍然不放心,司马昭说:“宁我负卿,无卿负我。”于是将其毒杀。
司马昭大家都很熟悉,司马懿次子,晋武帝司马炎之父。司马昭在255年-265年期间掌握曹魏军政大权,263年灭蜀,264年弑杀高贵乡公曹髦,265年病逝。那么郑小同是谁,为何司马昭要杀他?
郑小同是郑玄的孙子
郑玄,字康成,北海郡高密县(今山东省高密市)人。郑玄是东汉末年大儒、经学家,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,兼采今文经学。他遍注儒家经典,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,使经学进入了一个“小统一时代”。著有《天文七政论》《中侯》等书,共百万余言,世称“郑学”,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。
郑玄早年间专心学问,四处求学,曾入太学攻《京氏易》《公羊春秋》及《三统历》《九章算术》,又从张恭祖学《古文尚书》《周礼》和《左传》等,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。游学归里之后,复客耕东莱,聚徒授课,弟子达数千人,家贫好学,终为大儒。
汉末天下大乱,郑玄虽然名声在外,但一直隐居不仕,多次拒绝朝廷征辟,潜心读书开门授学。他的弟子遍于天下,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,如赵商、崔琰、公孙方、王基、国渊、郗虑等即为著名者。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,为一时之盛。
郑玄只有一个儿子,名叫郑益恩,二十三岁时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。193年黄巾军围孔融于都昌(今山东昌邑),情势万分紧急。郑益恩前去营救,结果反被围杀,时年仅二十七岁。郑益恩死后,有遗腹子,郑玄#秋日生活创作季#因其手文与自己相似,取名叫小同。
也有记载说郑小同生于丁卯日,而郑玄生于丁卯岁,所以取名小同。但无论如何,老年丧子的郑玄,肯定对郑小同充满了无数的期冀与感情。公元200年,郑玄病逝。那时候的郑小同不过七八岁的年纪。
“小同年逾三十,少有令质,学综六经,行著乡邑。海、岱之人莫不嘉其自然,美其气量”——《三国志·高贵乡公纪》
郑玄既然身为汉末大儒,而且弟子无数,所以郑小同虽然年幼失怙,但自然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。郑小同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天资聪颖,三十多岁学固安六经,德行被乡里人所认可,附近的人都嘉扬他的器量和品德。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期,征召郑小同为郎中。
高贵乡公曹髦继位,郑小同任侍中,作为天子近臣。同时,郑小同曾和郑冲一起教授曹髦《尚书》,并因此获得封赏,由此进爵关内侯,太尉华歆还上书提议夸赞过郑小同。258年,曹髦下诏任命王祥为三老、郑小同为五更。三老、五更一般由位高德重的退休官员担任,以彰显皇帝遵从孝悌之义。
司马昭为何毒杀郑小同
从郑小同的履历来看,他不过是一个做学问的文官,虽然和曹髦走得比较近,但并没有实际的事权、兵权,司马昭为何要毒杀郑小同呢?
曹髦曾经在太学问难,就《尚书》中“稽古同天”如何解释问博士们,而郑玄的解释是“尧同于天也”,王肃则认为是“尧顺考古道而行之”,哪种才是正确的?其实这牵扯到魏晋时期的郑学、王学之争。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,尧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这么做,是争论的焦点。
学术之争的背后,反映的其实政治立场之争。按照王肃的学说,司马家谋权篡位有政治合理性,而按照郑玄的理论,一切都要顺从天意,那么司马家不能根据古代惯例行篡窃之事。所以曹髦当然选择支持郑玄的学说,反对王肃的学说,以此来反对司马氏通过禅让来窃取曹家天下。
曹髦支持郑学,而司马昭娶了王肃的女儿,所以郑小同其实是被牵扯进了政治斗争。至于看见什么秘密奏疏,不过是借口而已。甚至,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,所谓看见秘密奏疏,其实就是司马昭设的一个局,就是为了除掉郑小同,就因为郑小同时郑玄的孙子,郑学的继承人!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
配资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